A blog with recipes and sharings about homemade food, healthy cooking, food science and microgreens

12.11.16

缽仔糕 (米漿版)Steamed rice pudding with red beans


很喜歡懷舊小食,好吃的缽仔糕鬆軟有彈性,放耐了也不會太實。之前跟報道試過幾間出名的缽仔糕,包括在馬頭圍道及深水埗及大埔街市的。較喜歡大埔那間。

缽仔糕用米磨成米漿做,成本高。論方便,使用粘米粉,加入澄麵增加韌性。論口感及氣味,前者勝。而用米漿做的缽仔糕也特別有韌性。吃幾個也沒有滯胃感。

做了數次實驗,整體都很好味但較難掌握水份,多少少水會“削”和“黏”,較難用竹籤插起,但放涼了口感又剛好,不太韌。相反,少一點水快蒸熟,熱食口感軟糯有彈性但放涼了較韌,似吃年糕。總的來說仍需實驗,找出更好配方。

用最少水跟米打成米漿,直接蒸數分鐘,通透和有韌性

紅豆方面,根據網上缽仔糕師傅講解,要浮起但不是完全浮起唒的。要做好這一點,是關乎溫度。我實驗了幾次,絕對正確。第一,米漿加糖水後仍暖,撞入紅豆中,是浮起的。第二,米漿加糖水撞入紅豆時是凉的。紅豆沉底。所以,第一轉蒸的紅豆浮起得好靚。此外,紅豆大粒,如北海道紅豆較重,也不易浮起。


我發覺要夠大火蒸才易有凹位,一開始水不夠熱,火不夠猛,凹位不明顯。報道說,肚臍太凹代表糕較實;沒有肚臍,扁平的代表多水或蒸的時間不足,甚至粉與水份量不妥。此外,太熱的糖水撞入米漿,使米漿熟,出來的糕會實。相反,涼了的糖水撞入米漿,使缽仔糕口感削。泰國米出來較腍,中國米則較爽。有關傳統做法可看看以下報導。
http://hk.apple.nextmedia.com/supplement/food/art/20140608/18746489


材料(8杯小碗):
白米(粘米)2杯(235g)
浸米水 約300ml
片糖 1片加大半片
煮片糖水 250ml(煮完有300ml)
細粒紅豆 適量(先煲腍,隔水)




米已浸了一晚(不宜過長時間)



做法:
1. 兩杯米洗淨,加入浸米水至500ml (米連水計)。存放雪櫃內。
2. 第二天,把米連浸水一幷於入攪拌機,先中速打,再調至高速米打成粉狀及幼滑。打完,米漿連水剛好500ml。


愈打得幼滑,粉漿才夠韌性



3. 同時以250ml水把片糖煮溶。
4. 放涼一分鐘,注入米漿中,同時攪均。總水量800ml 。之後過篩2次。




5. 煲滾水,放上蒸架,把小碗內掃上油並連紅豆先放入煲中蒸熱數分鐘。之後再次攪拌米漿,在較高位置撞入豆中。中大火,蒸60分鐘或熟透。


6. 蒸好了,要立即倒走面頭的倒汗水,放側吹乾濕氣。




以上兩張相,米漿加起糖水總數700ml。用了較深色片糖。顏色靚一點。很易起模,熱食及放涼了仍軟。可是,放涼4小時後較韌,雪凍後似蒸熱了的年糕。而且使用北海道大粒紅豆,大部分不浮面。

Tips:
1. 紅豆大粒較重,難浮起。
2. 煮糖水時逐少加入再試味。
3. 用米漿做相對較軟糯。先跟食譜做一次,下次可跟個人喜歡的口感作出水份增多減少。
4. 小碗在上海街陳枝記刀莊購買,$5一個。
5. 食譜原先水總份量700ml的效果,熱食口感很有彈性但冷卻了帶韌。今次加多100ml, 即總水份800ml,效果較腍。似乎下次做要改為總水份750ml試試。


0 comments:

Post a Comment